套管针治疗慢性疼痛症
金弦浩医院慢性疼痛症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几乎包括了所有人体器官的功能性疾病和部分器质性疾病(如椎间盘突出症等)。由于大多数是功能性疾病用现代高科技医疗仪器检查不出来,因此诊断困难,更没有后续的明确治疗方法。如人体的肌肉挛缩,纤维化,骨化在X光及CT、核磁共振下不显影,而病人却有许多临床症状。如多汗、痛经、手脚凉、不安腿症、高血压,尿频尿急、头晕、头痛等。甚至有许医院里查不出来疾病等等。做过多年临床的医生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和体会。欧洲脊柱医学会主席曾说过这样的话:“尽管现代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医疗费用成倍地增加,可疗效却没有明显的提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现象呢?我们现代的医生过份地依赖医疗器械进行诊断和治疗。以致于忘掉了自身的聪明才智。因为,现代科技再发达,人们制造出来的仪器的精密程度也远远不如人类的智慧。人体自身的临床表现只有通过人类大脑的分析和判断才会得出接近真理的结论。那些高新医疗仪器的检查结果应该是辅助医生的做出正确的诊断而不是靠它明确诊断。这就要求我们医生自身的勤奋和努力!做为医生,首先要熟知人体的正常解剖和生理。然后通过临床实践和实验总结出各种疾病的发病机理。最后上升到理论,再由得出的理论来指导临床实践。慢性疼痛症主要源于神经性疾病,通过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绝大多数的疼痛症都源于神经根病。其理论基础基本源于坎农-罗森布吕斯定律:“在一连串输出神经元内,当其中一个神经元被破坏,在孤立的结构或一些结构中会出现对化学试剂的超过敏反应,而这种过敏又以直接失去神经支配的部位为最大。”换句话说,当一条神经的功能受阻(神经疾病),他会变得过敏,并有反常行为。这条定律是基本的和普遍的,可是这条定律还不为人们所熟知和相信。他们(坎农同僚们)还表示,超过敏可以在身体多种不同的结构内发生,包括骨骼肌、平滑肌、脊椎神经元、交感神经节、肾上腺、甚至脑细胞。此外他们表示,神经支配失调的结构,对很多化学性和物理性刺激(包括伸张和压迫),会作出过度的反应。套管针疗法亦称肌肉刺激疗法(IMS)是加拿大颜质灿教授研发的一项治疗慢性疼痛症的新技术。自该技术出现以来,对慢性疼痛症的疗效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从新的角度来诠释慢性疼痛症的发病机理,该项技术认为慢性疼痛症主要是神经性疾病,其中绝大多数为神经根病。神经根在椎间孔出受到卡压、摩擦、扭曲及牵拉都会影响神经输出正常的脉冲流,而使其支配的相关组织痛觉过敏及肌肉缩短。1痛觉过敏以往,我们把疼痛现象当作疼痛病来治疗。我们的思路是止痛和镇痛。应用局部封闭,神经阻滞,镇痛和止痛药物治疗,都没有取得满意的疗效。后来我们也发现了引起组织疼痛的原因与神经受到卡压有关。针对膨出和突出的椎间盘的治疗占领了主要治疗手段。多年来针对椎间盘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层出不穷,最后的手段是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但绝大多数接受治疗的患者都没有获得远期及满意的疗效。这也是目前针对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众多的原因。疼痛是一种症状,把症状当作疾病对待就会偏离本质。根据坎农定律,支配人体组织的神经机能障碍,就会引起该组织对周围的化学试剂产生超过敏反应。而这种超过敏反应就是引起人体组织疼痛的根本原因之一。我们称之为痛觉过敏。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的治疗思路就会以脱敏为主要的解除疼痛的方法。也就是想方设法使神经机能障碍得以恢复,消除人体组织对自身化学试剂的超过敏反应,以达到治疗目的。2周围神经双卡的临床意义Seiler于年发表了最早的关于双卡的实验研究。他用打鼠的坐骨神经作实验,先予一侧坐骨神经放置一近侧的橡皮套圈,4个半月后,在半数大鼠再放远侧第二个套圈。再过4个月,这些神经作电生理测试。刺激电极置近侧套圈近侧,检测电极置远侧套圈以远,并与未放置套圈的对侧神经相比。结果双重套圈的神经运动潜伏期较正常侧延长,与单个套圈压迫8个月的坐骨神经与正常神经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而单个圈套压迫8个月的坐骨神经与正常神经的差别无统计学上的差异。坐骨神经的电位振幅,双重套圈的神经较正常神经和单套圈的神经明显减低,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这个实验提示,临床上的单处卡压可能不产生症状,而产生症状的卡压,要仔细检查是不是在卡压的近端或远端还存在着另一个卡压。例如网球肘,特别是顽固性网球肘,其疼痛的原因是骨间后神经向耾骨外上髁的小分支受压而产生的。如果颈神经根受压,耾骨外上髁稍有病变,就可能产生网球肘,而不解除颈神经根的压迫,网球肘常常难以治愈。而一旦颈神经根获得松解,网球肘亦随之好转。当颈部和肘部的神经病变严重时,则需要上、下同时治疗才可能取得好的疗效。3肌肉缩短生理学告诉我们,支配肌肉的神经释放的递子是乙酰胆碱,它可以让肌肉收缩。在正常情况下,肌肉内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是有一定区域和范围的,即只有神经末梢与肌肉接触的区域对乙酰胆碱敏感,其它区域不敏感。也就是说其它部位给予乙酰胆碱肌肉也不会收缩。但是,当支配该肌肉的神经出现传导障碍时,整个肌肉对乙酰胆碱都会产生过敏,从而引起肌肉缩短。在产生过敏的所有结构中,最重要的和普遍的是横纹肌。除了肌肉有疼痛和容易受触痛外(可能由于过敏的感受器受压),神经疾病增加肌肉的紧张使肌肉缩短。转过来缩短了的肌肉,又会毫不留情地紧拉不同地结构,引起多种疼痛症状。肌肉缩短使附着肌肉的其他结构受到机械性的张力。引起诸如“双头肌腱炎”或者“外上髁炎”等症状。肌肉缩短可影响相关的关节增加关节压力,损坏肌肉排列,引起关节疼痛,这就是关节痛症。脊椎关节上压力增加,可以导致“椎骨关节骨面症”。肌肉缩短最终可造成退行性病变――骨关节炎。肌肉缩短是神经疾病原因引起肌筋膜痛地关键。换言之,没有肌肉缩短,就不会有肌筋膜疼痛。所以我们有时称肌筋膜疼痛为“肌肉缩短的症状”。脊椎旁肌肉的缩短,其影响穿过椎盘空隙压迫椎间盘,可以引起椎骨面小孔变窄,间接地刺激神经根也就是通过突出椎间盘的压力,或者对露出来的神经根直接施加压力。肌肉长期缩短会使肌肉纤维化和骨化,加重病情,使慢性疼痛持久不愈。这时会出现一种自我持续的循环:神经根受压引起神经根病;神经根病导致靶肌肉(包括椎旁肌肉)的疼痛和缩短;椎旁肌肉的缩短使神经根所受的压力增加(这种自我持续循环有别于恶性疼痛循环,血管受压引起的局部缺血和疼痛加剧)。4神经根从生活常识方面我们知道,任何家用电器的的电源线用久了,其接头的部位最易受到损坏,这是不可争议的事实!人体的神经根部位就相当于接头的部位,也就是说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周围神经最易损伤的部位就是神经根部。人体有31对儿脊神经根,每对儿神经根内都包含交感神经、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由于神经根受到卡压、摩擦、扭曲和牵拉而产生传导障碍,就会使其支配的所有组织表现出多项临床症状。如肢体变凉、运动障碍和疼痛等混合症状。也就是说,出现功能障碍的神经根分节内的所有组织都会产生过敏现象。胸椎12对神经根出现功能障碍还会引起内脏的临床症状。如心动过速、哮喘、高血压症、胃部不适、肠炎、尿频尿急、痛经、四肢体变凉等症状。5椎间盘椎间盘是位于人体脊柱两椎体之间,是一个具有流体力学特性的结构,由软骨板、纤维环、髓核组成的一个密封体,其中髓核为中央部分。纤维环为周围部分,包绕髓核,上、下的软骨板与纤维环一起将髓核密封起来。纤维环由胶原纤维束的纤维软骨构成,其纤维束相互斜行交叉重叠,使纤维环成为坚实的组织,能承受较大的弯曲和扭转负荷。椎间盘几乎没有血液循环,它的营养是靠具有丰富血液循环的上下椎体通过软骨板供给和代谢的。以往的描述:纤维环的前侧及两侧较厚,而后侧较薄。纤维环的前部有强大的前纵韧带,后侧的后纵韧带较窄、较薄。因此,髓核容易向后方突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造成椎间盘突出症。但是,腰椎间盘有许多前向突出的病例这就说明椎间盘突出与纤维环前后的生理结构关系不大,也可以有另一种解释。我们先从生理学和病理学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椎间盘几乎没有血液循环,它的营养是靠具有丰富血液循环的上下椎体通过软骨板供给和代谢的。当椎体间压力增大时,椎体与间盘间的软骨板的通透性就会受到影响,使间盘的营养供给和代谢障碍,进而引起纤维环胶原蛋白退变,失去了原有的坚韧弹性。结果是椎间盘产生膨出、继而突出。由于人们在劳动生活中,脊柱前屈的时候远大于后屈,故脊柱前屈时,由于剪力的作用,髓核挤向后面的机会远大于前面,致使椎间盘后退变的纤维环容易破裂,而使髓核突向椎管内。再有一点就是,椎间盘膨出或突出(无论前后突出)都会造成椎间孔变小,使神经根的活动范围变小,更容易受到摩损。6整体观神经系统出现问题还会使其支配的组织胶原蛋白退变。如肌腱肥厚,韧带因退变失去原有的弹性卡压肌腱产生疾病(如腕管综合征,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等),交感神经出现问题,除了出现相应的内脏问题,其同神经分节的淋巴系统功能障碍,引起四肢和皮下水肿等。腰椎僵硬(前凸或后凸)可以造成颈椎曲度变直或反曲,因此,在治疗颈椎病和肩周炎时一定要从腰椎开始治疗,才会有好的远期疗效。以上几点都说明了神经系统出现问题会产生的临床症状。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症状来逆向推理出哪段神经分节出现了问题,然后进行相应地治疗,就会得到非常好的疗效。7治疗思路1通过针刺挛缩的肌肉引起神经反射增加神经脉冲量使过敏组织脱敏;2针刺松解脊柱旁缩短、变性肌肉组织,使缩短的肌肉得到放松,以求达到松解神经根的目的,使同神经分节内的组织脱敏,从而达到止痛目的;3针刺四肢挛缩的肌肉,解除挛缩肌肉对神经走行的卡压,改善四肢及关节的疼痛及其它症状(本院学术编辑:潘俊康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硕士研究生)
南京春华秋实中医药研究院供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