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吧,不会吧,还有人认为网球肘很容易治?
先了解网球肘的概念,
网球肘(肱骨外上髁炎)是肘关节外侧前臂伸肌起点处肌腱发炎疼痛。疼痛的产生是由于前臂伸肌重复用力引起的慢性撕拉伤造成的。患者会在用力抓握或提举物体时感到患部疼痛。网球肘是过劳性综合征的典型例子。网球、羽毛球运动员较常见,家庭主妇、砖瓦工、木工等长期反复用力做肘部活动者,也易患此病。
百度百科解释的意思是说网球肘属于过度劳累所致,可有的人从来不打网球,不做运动,甚至不做家务,整个上肢张力很低,为什么也会有网球肘???
在这里分享自己做的两个网球肘案例,希望引起大家的共鸣。
案例一,用肌骨思路调整问题,
患者女,年龄50+,主诉右侧肘关节痛,痛点为肱骨外上髁,屈伸活动痛感强烈,手掌抓握后屈肘更痛,患者描述右手没办法做家务了,炒菜都不行,深受疼痛的困扰。
触诊,碰触肱骨外上髁痛感明显,前臂张力良好,未发现痛点。
体态,患者有打麻将的习惯,略微含胸驼背的体态,比较瘦,个子不高,整体比较精干。
第一次治疗,一贯的做法是针对前臂的肌肉做手法松解,针对腕伸肌群,肌间隔等等,但是反复触诊之后发现前臂没有高张力阳性点,于是放弃针对前臂肌群的松解,转而寻找近端的神经卡压点,
肱骨外上髁处的神经支配为桡神经,桡神经起自c5-t1,出椎间孔后经前中斜角肌间隙到达肩部,穿过第一肋骨+肩胛下肌+锁骨形成的间隙,之后到达大臂后侧,环绕大臂向下穿过桡神经沟,到达肱骨外上髁,支配前臂腕腕伸肌群。因此肱骨外上髁痛可以考虑来自于支配的桡神经。
桡神经穿行在外周肌骨系统中的易卡压点,都需要做精细的触诊,先从颈椎关节突关节开始,桡神经发自下段颈椎椎间孔,需要考虑椎间孔处是否存在筋膜嵌顿,然而椎间孔实际上很难精准触诊到,所以治疗师通常是通过触诊关节突关节来判断椎间孔的状态,如果发现关节突关节呈现阳性点,即不平顺,压痛,高张力等,就可以考虑椎间孔处神经受到卡压。
于是,给这位阿姨做了颈椎的详细触诊,发现下段颈椎的关节突关节确实存在错位,这个时候,就像侦探发现了案件的重大线索一样,兴奋激动,于是进行了快速的手法复位,如视频中的手法演示,
颈椎关节整复后,患者描述肱骨外侧髁疼痛减轻,初步达成治疗目标,开心??
不注重复发率的治疗师,一定是失败的??
第二天,询问患者治疗情况,患者描述治疗当时疼痛得到了缓解,一两个小时后又开始疼痛,这样的治疗经历回忆起来也挺尴尬的??
至于为什么会复发,用视频来直观讲解,
康复治疗技术通常是建立在治疗师的主观认知中,
疼痛和受限通常被认为是由于筋膜无法滑动了,受限的筋膜导致活动空间变小,治疗的思路自然就是将空间变大恢复活动性,于是各种手法去推拉扯筋膜,压揉也好,正骨也好,松动也好,一致的目标是为了让局部筋膜空间扩大。
这种做法确实能够在短期内尝到甜头,但归根到底仍然是是按照治疗师的主观判断去进行治疗,而非倾听了患者的身体意愿后选择适合身体的治疗方式,身体自然也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再次将症状还原回去,也就是复发。
而这种复发,不论治疗师手下的力量增强多少,复发的趋势依然无法改变。
案例二,患者女50岁,右肘关节外上髁痛,病史一年,一直断断续续的痛,最近一周加剧,屈伸受限,抓握受限。
复杂的治疗思路不再赘述了,重点是理解身体结构本身是一个整体的张拉结构,手肘位于上臂中点,治疗思路虽然也是恢复空间,但不会盯着局部,而是远端找近端,近端找远端,中间找两边。
顺着前臂触诊到大臂的张力都良好,颈椎区域张力良好,胸肋区域张力良好,唯独腋下出现了异常点,30秒的时间用了托法,疼痛消失,动作细节如视频中
有朋友会问,这样就能好了?
没错,这样就能好,经过两三次治疗后就会痊愈,而且复发率很低。
那为什么我做的效果不好?
因为没有手感或者评估错误,只看到了别人做了几十秒就好了,没想过背后为了提升手感而付出的努力。
康复技术真的不应该被做成流水线一样的产品,短期学习班很难获得真正的技术提升,仅仅学习体态,肌力,稳定性?no!
所以我告诉线下学习的朋友们,一周的时间可以改变一些认知,提升基础的手感,但是远远不够成为一个优秀的治疗师,课程结束后会一直分享各种治疗案例的思路,带领学员一起学习进步,终身成长。
康复是造福全人类的事业,需要从业者坚定信念,客服重重困难后磨炼出过硬的技术。
分享结束,我是李立,坚持在基层一线的临床康复师,没有很大的名气,但仁心自有天鉴。
做最难的案例,练最棒的技术。
一月份后课程调整为整骨技术2天+内脏筋膜诊疗手法2天+摆位诊疗技术2天,
12.10号班可预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