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正筋柔”对于健康很重要,“骨正”早已被人们所重视,而与其相提并论的“筋柔”却很少被提及。
经筋顺畅人安康,“筋”的概念有筋肉、经筋之分,经筋是与经脉、筋肉不同的独立体系。那么,要如何辨清经筋与筋肉呢?一起来学习吧~
经筋顺畅人安康文/胡志华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载:“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意思是说“骨正筋柔”之后,气血得以流通顺畅,皮肉得以紧密结实,这样骨骼强健,精气充盈,顺应自然之道,则长寿延年。
可见,“骨正筋柔”对于健康而言多么重要。
大概由于骨骼显而易见,骨骼病症繁多且较重,一直以来,“骨正”都被人们所重视,而与其相提并论的“筋柔”却很少被提及。
其实,从临床治疗及愈后保养来说,“筋”同样重要。
“筋”的概念,有筋肉、经筋之分。
筋肉就是我们平时所见的韧带与肌肉组织。因为骨骼是不可自行活动的,其活动依赖于周围的肌肉及韧带组织,所以,骨骼错位后,将骨骼复位是第一步,而能否保持骨骼的正位,则需要恢复肌肉及韧带的力量。
内家拳中常讲的“宁练筋长一分,不练肉厚一寸”,也是指筋肉之筋。从日常保健来说,用“拉筋”、“抻筋”的方式达到“筋柔”的目的,比“骨正”更简便易行。
相对筋肉而言,经筋我们听闻得不多。实际上,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灵枢》中就有专门讲述“经筋”的章节,在传承过程中,经筋一词演变为多义词,既代表人体生理体系,也用来表述病理现象。
经筋是潜在的生理体系,每个人都有,但在健康人身上,经筋是顺畅循行的,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当人生病时,经筋循行受阻,就会出现既看得见也摸得着的粗细不一的“条索”,它也被称为“经筋”。
经筋一方面是不同于经脉、筋肉的独立体系,另一方面又与经脉、筋肉有着密切的关联,更对防病治病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自古以来,这一流派在民间默默传承,在本期专题中,它被称为“推筋导络”法。依循该法,《黄帝内经》中有关经筋的描述不但看得见、摸得着,也令很多大小病症迎刃而解。
经筋学说打开了一扇通往远古中医之路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管窥一直被认为玄之又玄的经筋理论,以及相应的巧妙的保健方法。
总之,不论哪种学说,都让我们了解了“皮肉筋骨”中不可小视的“筋”,整理好这条条贯穿人体的“筋”,保持经筋顺畅,筋性柔韧,对健康大有裨益。
如何辨清经筋与筋肉
文/苗德根
经筋是经络的组成部分,不是肌肉、肌腱类的筋肉组织,《内经灵枢》中曾记载“非皮肉筋骨”,是“皮肉筋脉各有所处者,言经络各有所主”。
从大小、长短来说,经筋是经络中最大的部分。经脉分布是“一条线”,经络的皮部是浮在皮上的“一大片”,络脉是散在的,以“结”呈现。
经筋的循行在《灵枢经筋》篇中已做了描述,虽然经筋的宽窄、深浅并没有做说明,但可以理解,经筋是与经脉、筋肉不同的独立体系。
首先,经筋在一些部位是独立循行的。在经筋的一些循行部位,并没有经脉的正经、别络、络脉等经过,在其呈现为“筋”时,就只能是经筋了。
第一次发现经筋是独立体系,是一次向王文全老人学习推拿手法时发现的。一个女患者60多岁了,右小腿酸沉,白天还好,到晚上睡觉时,不管什么姿势都难以入睡,此前医治一年也未见效。
我摸她的小腿外侧,从飞扬穴到外踝(即跟腱的外缘处)有一条筋,并有结节。前后治疗了三个月,条索和结节减少了不少,但没有彻底消失,小腿的酸沉感减轻不少,但也还是酸沉。最后请王老一诊。
王老让病人趴在床上,还没上手,只看了一眼,就指出是一条大筋出了毛病。这条大筋从臀部外侧向下,经大腿后外侧到膝盖后腘窝外侧,再向下至小腿后外侧,一直连到脚外踝。而另一条腿则看不出这样一条“筋”。
仔细一看,这条筋从飞扬穴至臀部渐宽,臀部处足有四指宽,而只在小腿下半段才能摸到明显的条索状结节。未指明时,一般看不出来,王老一指明,顿时一目了然。
只见王老用推法几掌下去,从臀部到小腿上半段的筋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小腿下半段的筋很硬,王老用大拇指推了几趟,也完全消失了。病人当即下地,症状全无,数年之疾,豁然冰释。
送走了病人,我赶紧查书,正如《灵枢经筋》所言:“其别者,结于腨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
在没有经脉经过,只有经筋循行的部位,如肩后、肘、足部也可以见到类似的情况,由此可以推断,此处既没有大的经脉,也没有平行的筋肉,就只可能是经筋了。
第二,筋肉是不连续的,而经筋则是连续的。
上文提到的这位病人,可以摸到从臀部到脚踝的连续的经筋,这在筋肉来说是不可能的。从解剖学上来说,筋肉基本都是在关节处靠肌腱相连,没有一条筋肉可以独立跨越如此多的关节,只有经筋可以。
经筋跨越关节和筋肉的现象多在阳经上见到,也就是人体的侧面和后面以及腿的前面。其中,又以四肢、背部最多。治疗阳经之筋可以解决足跟痛、肾小球肾炎、网球肘等许多常见病的治疗难题。
依据是,经筋不会动,而筋肉会动;经筋经治疗后可以消失,而筋肉是不可能消失的。
第三,经筋只有在身体有症状时才出现,健康状态下是不会出现的。
第四条依据,在有经脉而无经筋循行的部位我们看不到也摸不到经筋。例如,任督两脉没有经筋循行,也没有发现类似组织。
第五,目前发现的经筋循行与《灵枢》中的记载完全一致。
由以上五条我们可以看出,经筋之学非但切实记载于中医经典中,而且可称为独立的完整体系,辨清经筋,有利于我们下一步的保健及治疗。
建木医社,一个用心做事的真中医传承平台。贯通天地人,承传真中医。求真务实,止于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