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医学的进步,抢救成功率不断提高,死亡率逐年下降,遗留严重功能障碍患者增加。急救医学的进步制造了大量的残疾人,同时促进了康复大发展。作为未来医学的一个发展方向,康复医学需要重新被认识。
我国著名的骨科专家戴尅戎院士也曾多次说过:“手术一半,康复一半。”
近年来,医学界逐渐对建设及发展康复医学科中的必要性、政策性与历史机遇有了全新的认识;充分认识要成功发展康复医学科,必须把握“后发优势”,高起点规划,实现“弯道超越”“以智能升级推动中国康复走向现代化”,这是最根本、最快捷的发展之路。
随着康复医疗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人们在求医问药时,经常提到康复医疗。但有关康复的理念在大众的普及方面仍有不足,尤其是在广大基层,不少民众将康复直接与按摩、理疗、针灸等划等号,殊不知,其间有着本质的千差万别。
为了加强公众对医学知识的认识理解、展现康复医学技术实力,医院(青岛)康复科联合教育处于2月27日举办第二届实习生康复与物理治疗科普大赛。这是医院(青岛)康复科创设独特科普模式,为提高健康教育服务能力和普及健康医学知识而努力。
比赛兼具科普趣味性和医学专业性
岁月“颈”好、异步一想、肩负重任、不会飞只会痛的“翅膀”专业权威的医学知识与谐音梗文字融合,这种诙谐运用着实出人意料。而这些简单活泼的词组都源自医院(青岛)康复科实习生的参赛作品。深入浅出的语言模式背后,彰显的却是医学科普创新思路的用心探索。
本次经过筛选的8组参赛实习生,分上下两场分别展示自己的图文或视频科普作品,随后评委从题材、语言表达、效果和仪表形象等方面对作品打分。
参赛的年轻实习生们带着自己“走心”的作品依次上台,结合PPT介绍作品的创意来源和意义。难懂的术语通俗的讲,难理解的案例形象化表达,探索更能让大众接纳的方式诠释医学科普。
据了解,本次参赛作品的主题创意和课件逻辑设计历时数月,结合实习生自身思考组织和带教老师指导,兼具科普趣味性和医学专业性。
值得一提的是,大赛要求科普展示作品必须具有公开展示效果,兼具科学性与普及性,医院的标准化病人作为评审,来检测科普作品的传播力。
最终,刘公晓同学和张一鸿同学以作品《这些年网球背的锅》获得比赛第一名。“因为‘网球肘’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很多人只会感觉到胳膊疼,但是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得了‘网球肘’,盲目求医”张一鸿介绍说。获得比赛第一名,两位同学都表示,非常激动,在制作过程中查阅了大量资料和文献,老师也将临床经验悉数分享。
新颖医学科普方式,减少大众误区
相对义诊、讲座等传统科普方式的单向输出,本次活动以赛事形式更夺人眼球,紧张激烈。整个比赛环节,参赛学生采用相声、配音视频、双簧等形式,直接交流,互动性强,为具体、有针对性的知识科普提供了夯实基础;医院标准化病人进行评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现身说法更加说服力。
提到这群实习生,医院(青岛)康复科副主任吉文彬非常满意。在她看来,这些学生都很优秀,经过一年的教学实习活动,基本上能把学校课堂学到的知识和临床结合。
“医院(青岛)医院,作为承担了众多临床医生人才的建设期工作的百年名院,医院历来对学生的特色教学工作十分重视。医院近几年一直致力于科普知识的宣教,举办这次比赛对实习生来说,是一次展示的机会,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所以,举办这次大赛,也是给他们一个展现自己和锻炼自己的机会,希望能给他们的实习画一个圆满的句号。”康复科副主任吉文彬动容地说。
对于大众对“康复医学”的认知存在误区,吉文彬主任也很担忧,她表示,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许多临床病人对自己所患上的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居家康复等存在很多误区,往往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锻炼治疗和保养,不但不会解除病痛还会加重病情。此次科普大赛的举办,就是为了能更好地向百姓普及科学的康复知识,同时进一步展现康复人高质量、高水平、高素质的医学素养。
医院(青岛)康复科是集临床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临床科室,设有门诊和病房。由专业的康复医师、治疗师及护士共同组成治疗团队,采用专病专组专治的特色康复医疗模式,运用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思路,将物理治疗、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认知治疗及中医传统针灸、推拿等治疗联合应用,为众多患者提供了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一方面可以让大众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更好了解疾病,预防疾病;另一方面,可以让大家了解医生的工作,促进医患信息对称、拉近医患关系,这样的话,患者更愿意配合医生,医生的诊疗也更有温度。“人人是科普的受惠者,人人是科普的参与者”,这也许就是医学科普的意义和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