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看佛像:佛陀鹿野苑初次说法是怎样的场景?
印度次大陆是佛教的发源地,印度佛教艺术同样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演变。上海博物馆与印度加尔各答印度博物馆合办的 圣境印象 印度佛教艺术展 ,让中国观众有机会亲身面对鹿野苑风格的宁静佛立像。佛立像 鹿野苑风格 约公元5世纪 砂岩 北方邦鹿野苑 来自印度加尔各答印度博物馆的91件(组)印度佛教艺术品12月2日下午在上海博物馆二楼展厅揭开面纱。这次展览是来自印度本土的最大规模的一次佛教艺术展览,也是国际巡展的第一站,之后该展览还将移师日本、韩国和新加坡。 展品以佛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题材为主要内容,有用象征和具象手法表现佛陀与诸神形象的雕塑、漆器、银器、贝叶经和微型佛画等,时代跨度自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9世纪,较为系统地反映了佛教在印度的缘起、演化和发展,以及佛教文化在其他国家传播的过程。 据上海博物馆古代雕塑专家李柏华对澎湃新闻介绍,此次展览最值得关注的是众多以佛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为题材的雕塑作品,比如贵霜时期代表作 一件长幅式浮雕 初转法轮像 。作品细致刻画了佛陀在菩提迦耶悟道后,于鹿野苑初次说法的场景。浮雕中的佛陀结跏趺坐,台座的法轮柱下方一对卧鹿背靠背而坐,表明该事件的发生地为鹿野苑。佛陀右手高举无畏印,左手提携衣缘,佛陀弟子分坐在佛陀两侧,听其说法。初转法轮像 贵霜时期 约公元2世纪 片岩 罗利亚坦盖(印度次大陆西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