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大洗牌2013谁称王?荣耀归OGS
提要: 2012年,触控技术几乎已经高度普及在多数的行动装置上。只不过,是不是因为如此,触控产业就没有新话题了呢?正好相反。事实上,随着触控应用的普及,相关厂商为了提高自家产品的差异化,必须马不停蹄加速往新一代触控技术推进才行。那触控产业现在追逐的技术竞争为何呢?
2012年,触控技术几乎已经高度普及在多数的行动装置上。只不过,是不是因为如此,触控产业就没有新话题了呢?正好相反。事实上,随着触控应用的普及,相关厂商为了提高自家产品的差异化,必须马不停蹄加速往新一代触控技术推进才行。那触控产业现在追逐的技术竞争为何呢?
关键在商用化
还记得前两年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In-cell与On-cell面板技术吗?俗话说,再好的技术,不能投入商用化,一切都是枉然。这道理对于In-cell与On-cell这两项技术来说再适合也不过。苹果将In-cell用于iPhone 5身上,让In-cell一夜间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至于On-cell这个技术名词,则似乎被打入冷宫,鲜少有人再去提及。
其实市场上对于新一代触控技术的开发从来没有停止过,如今开始开花结果的,就属In-cell与OGS这两大技术。这两种触控技术,被市场普遍认定,可以让行动装置的薄型化进一步突破,且还能提升屏幕的清晰度。
当然,引人关注的,还有使用在iPad mini上的G/F/F薄膜型面板,然而因其良率低、产量少、价格贵,成本因而偏高。这些新一代的触控面板技术,都非常有机会在2013年出头天。
从不同应用领域来看,G/F/F薄膜型面板与传统触控面板的架构最接近,生产上有其优势,且更易于支持7~10寸行动装置的触控应用,预计将可在平板装置上找到一片天。
当然,对于手机来说,减少触控面板元件数量,并进一步缩减其厚度,是最强烈的需求。这使得OGS和In-cell面板在手机上有机会获得大幅的成长机会。不过仔细比较这两项技术,OGS由于技术难度较低,因此预计将在2013年获得较大的采用机会。
In-cell优势渐薄弱
敦泰市场开发技术处长刘安国指出,In-cell技术的崛起,当然是因为市场对于行动装置更轻薄的需求永无停歇。比起传统touch sensor与TFT面板分层的架构,In-cell架构的问世无非就是想提供更为薄化的触控面板,让行动装置的轻薄能更名符其实。
刘安国说,In-cell的结构让面板厚度可以减少超过40%,这主要是透过TFT与touch sensor结构整合,同一片面板上,就同时拥有显示与触控的功能,在达到轻薄化的同时,也能降低成本。而轻薄化与低成本,正是触控面板设计的最重要目的。
上一页1234下一页
分享到:
6.0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