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位球迷说过这么一句话,戏称“如果你打球回去能觉得腰累,而不只是胳膊累,那就说明你的水平不低了。”此话虽有些绝对,但的确道出了一条规律——运动创伤往往与项目特点息息相关。乒乓球练到一定程度,都需讲究协调发力,而腰部往往是集中全身力量的枢纽,如果能够正确地运用腰部力量,对球的掌握自然比仅用上肢发力高了一层。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说,用腰发力可能会导致疲劳,而对长期高强度训练的专业选手来说,可能就意味着伤病的诱因了。
常见的“职业病”
关心中国女排的人或许仍对这一事件记忆犹新——女排主力赵蕊蕊的左腿,在雅典奥运会第一场比赛第4分钟时再次骨折——作为主要的副攻手,她需要反复用左脚起跳扣杀,以致左腿骨终于不堪重负。相比之下,乒乓球选手的下半身主要起支撑作用,做滑行运动多,因此伤病相对较少,而上半身活动幅度相对较大,伤病也更集中些。
网球肘
最早发现于网球选手中,故得此名,后在其他项目的运动员中也有发生,医学
术语称之为“肱骨外上髁炎”,属于“末端病”。严格来说,这其实是一种“非专业的职业病”——真正的专业运动员少有发病,反而是普通爱好者最需要预防,因为一般人打球不像运动员那么协调,如果不会借助身体重心转移来发力,总是只用胳膊肘去发力击球,最易出现此病症。对于“网球肘”,早期只需放松肌肉、改进动作、协调用力,辅以一般性治疗,能取得不错的恢复效果,但若拖至后期,一旦某些肌腱出现骨化反应,就可能需要通过手术治疗了。
如果患上“网球肘”,最好暂时挂拍一段时间,即使要坚持练球,每次练习完毕后也需进行冷敷。此外,若打球时发生意外扭伤,开始都要先冷敷、包扎,24小时内不能热敷,以防充血。
腱鞘炎
腱鞘炎是专业运动员的常见病。肌肉通过肌腱与骨头相连,以便控制关节运动,肌腱在通过关节时为一层鞘所包被,其功能在于防止肌腱与骨头之间产生摩擦,同时分泌滑液进行润滑。但在反复牵拉过度后,由于组织内还分布着
小血管,可能发生拉伤,出现渗出炎症,形成囊肿,会影响技术动作的完成。
颈椎
乒乓球运动员在发力击球时,需要转体以借助身体重心的力量,而颈部也随之猛烈扭转,经年累月,颈椎的椎间盘就会发生松弛、弹性不足,开始还算不上颈椎病,只是感到疼痛,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会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还可能引发肩部、上肢问题。
腰椎
球龄比较大的爱好者大约不会忘记这样一则报道——43届世乒赛前夕,蔡振华做完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手术后,躺在球馆里指挥训练。两年后,邓亚萍又戴着护腰带出现在44届世乒赛赛场上。从此,“腰椎间盘突出”大概就成了普通球迷听说最多的乒乓球“职业病”。由于乒乓球运动员常须突出某一侧的攻击力(特别是正手),频繁地转腰击球,使腰椎很难不发生疲劳性骨折,在长期的反复扭转作用下,腰椎的自我愈合机能抵不过外力导致的损伤,脊柱的侧弯、反弓乃至椎间盘的增生、突出也就十分普遍了。
伤病的基本预防
对专业选手而言,如何既能保证必要的训练强度,又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伤病?国家队给出的答案是“四结合”——队员、教练、队医与身体训练教练密切合作,共同控制伤病。
调整技术训练
治疗永远是被动的,与其等到出现伤病再去亡羊补牢,不如主动调整练习计划。除控制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外,练球时尤需注意的是不要太长时间重复一个动作,避免“单一”练习。
加强身体训练
某些运动创伤,一方面是高强度的技术训练所致,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缺乏针对性的身体训练。比如手腕自身的力量不够,锻炼不足,又频繁使用,自然很易受伤。像邓亚萍,除多年的腰椎间盘突出外,踝关节也患有严重的骨关节病,有一阵连走路都困难,更谈不上训练了,之所以如此,既是因为她技术训练太过刻苦,也有身体训练没跟上的因素。只有好的身体素质作为保证,技术训练才能更上层楼。
另外,考虑到乒乓球是单手执拍,往往容易造成身体的不平衡发展——如两侧上肢的发达程度不一,在身体训练中最好能左右兼顾,这对预防脊柱侧弯也有好处。
重视准备活动
每次站到球台前时,你是否做足了准备活动?上去随便拉几个球、转两次腰就以为到位了吗?远远不够!如果不给肌肉充分的预热过程,身体各系统也未调动起来,伤病的发生机率会高得多,更别奢谈比赛中迅速进入状态了。
想了解更多的体育资讯吗?那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