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中华骨科杂志》年第18期
胫骨平台骨折占全身骨折的1%~2%,约占老年人全身骨折的8%[1]。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及人口老龄化状况的不断严重化,各种高能量所致的严重粉碎性不稳定性胫骨平台骨折,以及低能量所致、骨质疏松、相对稳定性胫骨平台骨折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国内外许多学者就其发生机制、分型、手术入路、内固定方式等进行大量研究,近期膝关节功能恢复疗效在不断提高。鉴于其属于关节内骨折,关节面必须解剖复位,若未能达到解剖复位,则极易致创伤性膝关节炎(Kneetraumaticarthritis,KTA)。文献报道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继发KTA在的发生率为11%~44%[2,3],其会导致严重而持久疼痛、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甚至膝关节失功能而最终需进行关节置换[4,5,6]。因此,有必要对胫骨平台骨折后KTA的发生进行早期预防。
风险评估是手术后KTA预防的首要步骤,对于其相关危险因素,国内外学者已有大量相关研究,目前公认的危险因素包括肥胖、女性、既往膝关节损伤、高龄、吸烟、酗酒等[7]。而对于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继发KTA的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目前仅仅处于起步阶段。Parkkinen等[2]采用KTA的相关危险因素同时结合胫骨平台骨折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复位后膝关节外翻≥5°者较正常对位者更易发生KTA,关节压缩≥2mm者更易KTA。目前,国内尚未有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继发KTA的危险因素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加之国外胫骨平台骨折的特征并不完全符合国人的实际情况,并且目前国内外也没有公认而有效的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的风险评估及预测工具,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人胫骨平台骨折后KTA的预防。
风险预测模型即是通过危险因素构建的某种结局发生的概率预测值,其中的训练队列是分析危险因素并构建模型的样本,验证队列是验证构建模型预测效果的样本,这为临床评估疾病的风险提供了更为直观的、科学的理论依据。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并设计一种适合评估国人胫骨平台骨折后发生KTA的风险预测模型。
本研究收集近年来积累的例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系统随访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拟合优度检验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等进行分析,目的在于:①探讨国人胫骨平台骨折术后KTA发病的危险因素;②在掌握发病危险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KTA的风险预测模型,为评估胫骨平台骨折术后KTA发生风险、预防KTA提供理论依据和循证支持。
资料与方法
一、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系统随访的新鲜单纯胫骨平台骨折;②年龄18岁;③治疗方法为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
排除标准:①病理性骨折;②开放性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③未遵医嘱系统随访或失访者。
二、一般资料
收集年12月至年4月例我院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资料。依上述纳入及排除标准,例最终纳入本研究,其中男例(45.3%,/),女例(54.7%,/);年龄19~81岁,平均(51.1±12.0)岁。
例中,左侧例(64.7%,/),右侧91例(35.3%,91/)。
致伤原因:例中高能量损伤例(75.2%,/),包括交通伤例(58.9%,/),高处坠落伤28例(10.9%,28/),重物砸伤14例(5.4%,14/);低能量损伤,即跌伤64例(24.8%,64/)。
骨折分型采用罗从风等的三柱分型[8,9]:单柱骨折例(68.6%,/),双柱骨折59例(22.9%,59/),三柱22例(8.5%,22/)。
合并半月板损伤者61例(23.6%,61/),骨质疏松症患者例(46.9%,/)。
三、治疗方法
(一)术前准备
所有患者术前常规拍摄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CT扫描+三维重建以及MRI以了解骨折形态及是否伴有半月板与韧带损伤。60岁者均行双能X线吸收法骨密度测定,根据中国人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10]:正常,±1SD之间;骨量减少,-1~-2SD;骨质疏松,≤-2SD;严重骨质疏松,≤-2SD,且发生一处或多处骨折。入院后根据软组织消肿情况于入院4~14d后进行手术治疗。
(二)手术方法
内固定物均选用胫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