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解读:
贾女士,女,55岁,头部术后致左偏瘫1年余。
患者于2年前因头部肿瘤摘除术后致左半身偏瘫,医院治疗,好转不明显。后经朋友介绍,于年8月遂前来我处针灸治疗。查体:精神弱,面色无华,左上肢及左下肢均软弱无力,肌力均为"0"级,左下肢不能站立,足不能步。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治疗: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
选穴:内关,人中,极泉,尺泽,委中,风池,足三里,三阴交,上星通百会,颞三针,太冲等穴交替选穴(每次十穴左右)治疗。
治疗后病情进展情况:治疗15次后,患者可以不用坐轮椅,被人搀扶行走;治疗30次后,患者可扶拐杖自行行走,但平稳性略差。中途因疫情影响停止治疗,嘱其在家加强锻炼。于年9月又来我处继续治疗15次后,现已能扶拐杖慢慢平稳行走。目前还在继续治疗中。
郑来苏专家提到
/p>
针炙对术后偏瘫及脑血管意外引起的偏瘫均有很好的效果。通过针炙刺激人体的经络穴位达到疏通人体大脑部的经络系统,帮助病人恢复肢体的运动功能。
偏瘫是怎么导致的?
偏瘫病因多样复杂,主要由缺血性卒中引起,此外出血性脑卒中、视频中的肿瘤及头部手术、外伤、感染、自免疫病等因素,也可通过损伤神经系统而引
起偏瘫。
出血性脑卒中、肿瘤、外伤等疾病损伤上运动神经元,使来自上运动神经元的运动冲动,不能传递至下运动神经元,导致相应神经支配的肢体发生功能障碍。当一侧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时会表现为一侧上、下肢体瘫痪,同侧面部口角歪斜等症状。
哪些人易得偏瘫?
40岁以上的中年人易发
有高血脂、融压、糖尿病、心脏病及脑卒中家族史的人群易发
寒冷、妊娠、服药不当、情绪激动、暴饮暴食、过度饮酒、过度劳后易发
偏瘫有哪些典型症状?
大多数患者会出现面部麻木、口角歪斜、流涎、鼻唇沟变浅等症状。少数患者可合并有手指麻木,伸不开。
不能完成精细动作等,存在吞咽功能障碍、交流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心理障碍、意识障碍等。
中医治疗
多项研究认为,针灸穴位中医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其生活质量。
针灸刺激运动区能加速脑部血液循环,促进脑组织功能恢复,进而恢复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的支配和调节功能。
偏瘫在发生前,会出现如下先兆
/p>
语言障碍:言语不清,词不达意等;
视觉障碍:双眼短时间黑朦、视物模糊等;
意识障碍:精神萎靡不振、性格改等;
感觉异常:面部或肢体麻木、鸣、视物重影等;
运动障碍:肢体不受支配、吞咽困难、口角歪斜等;
血压异常:血压骤然持续升高;
疼痛表现:头部剧烈疼痛,可伴随恶心、呕吐等;
其他:錦无动、体温升高、出虚汗和呃逆等。
如何预防偏瘫?
预防偏瘫主要是预防原发病,尤其是脑卒中等疾病;
40岁以上中年人应定期检查血脂、血压、血糖等项目;
已有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等疾病的,应在医生指导下控制病情;
保证生活作息规律,要有足够的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吸烟患者应戒烟;
坚持有氧锻炼,避兔久坐、久卧;
饮食均衡健康,要少油、少盐、少糖,增加蔬菜、水果、谷物、优质蛋白质在食物中的比重。
需要注意的是:
偏瘫患者几乎不能自愈,若能发现早期症状要及时就医,有助于病情的恢复。期间若长期卧床要注意压疮、肌痉挛、下肢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
专家档案
郑来苏
主治医师
毕业于云南省中医学院、后拜云南省针灸名医管遵惠学习管氏针灸三年余。熟练掌握针灸学中针刺、放血疗法、穴位注射、耳针、舌针、火针、浮针、腹针、艾灸、火罐、电针、穴位埋线、小针刀等治疗。
擅长主治
1、火针取痣、淡斑、祛扁平疣等。
2、针灸减肥、埋线减肥、针灸祛痘、除皱、祛斑等。
3、浮针治疗肩周炎、网球肘、急性扭挫伤、急性关节炎、腰肌劳损等。
4、腹针治疗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肠胃病、内分泌失调等。
5、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面瘫、鼻炎、风湿、类风湿、湿疹、便秘、落枕、痛风、头痛、颈腰椎病、坐骨神经痛、慢性咽炎、牙痛、下颌关节功能紊乱、小儿脑瘫、皮肤疹、月经不调、闭经、痛经等。
坐诊时间
吴井路馆
每周一、周三上午;
每周二、周四、周六上午/下午
郑来苏
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