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球肘治疗专科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网络媒体走转改新时代新梦想2018 [复制链接]

1#

兴庆区双创基地:一个点燃创客梦想的地方


  2月26日,当记者走进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大众创新创业基地宁夏墨蓝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时,公司展示区域内摆放的印有青铜峡市中华黄河坛的水杯及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立刻吸引了记者一行的目光。公司负责人郭富刚正在和他的团队探讨开年后几个项目的落实情况。


  宁夏墨蓝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郭富刚向记者介绍公司运行情况。


  郭富刚说,虽然公司成立只有四年多时间,但经过努力,公司已连续两届策划实施“创意创新在银川”活动并获得最佳组织奖,创办了西北地区首个国际规模的戏剧节“中国银川国际青年戏剧节”文化品牌活动,仅有30多人的团队目前服务区内外客户余家,实现年经营额近千万元。


  在郭富刚看来,任何一个企业在创立之初都会遇到资金和人才难题。年6月,墨蓝公司入驻兴庆区双创基地后,仅房租和物业费用一年就为他省下近13万元。“双创基地除了房租这一块为创业者降低了运营成本外,在宣传层面及市场化运作等方面也给了我们很多润物细无声的帮助。”郭富刚说,他今年最大的梦想就是在兴庆区双创基地的帮扶下把营业额翻一倍。

宁夏墨蓝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文创产品。

年轻的宁夏墨蓝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文创团队。


  兴庆区大众创新创业基地位于银川国际商贸城,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据基地办公室主任王海鹏介绍,为鼓励企业创新创业,兴庆区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带动、大众参与创新创业”的方式,制定了“十二条”优惠政策,每年提供万元“双创”发展基金,为入驻企业提供房租减免补贴、低息贷款、法律顾问等服务。为了降低入驻企业的运营成本,基地还免费设有洽谈室、培训室、茶吧等服务设施,吸引了重庆、北京等地区的创客到基地来发展。


  北京闪电云播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涛向记者介绍共享(智慧)橱窗项目。


  北京闪电云播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涛告诉记者,他的公司年6月入驻双创基地,主营业务是推广基于投影光学的共享(智慧)橱窗项目,该项目在兴庆区双创基地的支持下于年12月启动后,宁夏各级宣传部门在推广上都给予了很多帮助,目前已在银川市万达金街、新华百货Ccpark、鼓楼社区等地投入20多块共享橱窗。


  兴庆区大众创新创业基地办公室主任王海鹏向记者介绍基地运行情况。


  为有梦想的创客搭建双创平台,帮助他们点燃梦想并将梦想变成现实,兴庆区双创基地已然成为创客们圆梦的地方。据了解,兴庆区双创基地目前入驻企业家,其中,电子商务类90家、文化创意类36家、教育培训类10家、现代农业类9家、科技信息类5家,基地培育出的重庆思邦光速创客空间、电圈子宁夏众创空间、黄河商学院企业孵化器已取得明显成效。今年1月,兴庆区大众创新创业基地被评为自治区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宁夏新闻网记者徐静杨洲/文杨洲/图)

移民村里种出“幸福果”


  “以前靠天吃饭,不下雨的话一年的口粮都没指望。如今日子好了,吃穿不愁,还买了车,现在就盘算着再奋斗几年给儿子在银川市里买套楼房。”2月26日,在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团结村,聊起眼下的生活,村民王志强满脸笑容。

团结村党支部书记张生明向记者介绍村史。


  王志强今年46岁,年从西吉县马建乡搬迁到团结村。通过近20年的发展,从当初的一贫如洗,到现在拥有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和一辆商务汽车,还有一台铲车助他在农闲时包工赚钱,这一切幸福的源头都缘自种植枸杞。

王志强讲述自己的脱贫致富史。


  “刚搬来时我和媳妇按照村里的规划,承包了几亩地种枸杞,自此日子就有了起色。”王志强告诉记者,种枸杞效益非常好,农闲时他还可以和妻子外出务工。王志强属于早年的自发移民,在他的努力下,年他们置办了11亩土地,其中9亩种上了枸杞。“这9亩枸杞最好的年份收入达到了17万元。尽管去年枸杞价格下滑,年底依然进账9万元,其中大半收入来自枸杞种植。”

团结村合作社里生产的枸杞产品。


  谈起今年的打算,王志强说:“村里有枸杞加工企业,销路不愁,今年村上又引进了很多新品种,宁杞8号适合做冻干枸杞,宁杞6号个大适合以鲜果销售为主。”今年王志强计划分出几亩地试种新品种,希望往后的日子如同枸杞的果实般越来越红火。

团结村便民服务中心。


  王志强幸福的生活只是团结村枸杞种植户中的一个缩影。据团结村党支部书记张生明介绍,团结村的土地因盐碱性大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的生长,却非常适合枸杞种植。年,团结村把枸杞种植面积扩大到0亩,并成立了枸杞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统一管理,带领村民们走“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管理、有机化生产”枸杞产业化发展之路。“我们村还投资万元建设‘奇源红’枸杞烘干、包装厂,现在也有了自己的品牌和包装,年产值达万元。”张生明带记者走进团结村村史馆,记者看到这样一组文字:团结村现在已经拥有10万元以上的富裕户多户,年均收入1万元至5万元中间户户。

张生明向记者介绍村里设立的村务公开信息系统。


  “这些年打击假冒伪劣也成了我们的工作之一。”26日,在银川奇源枸杞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产品展览室中,记者看到各种有机枸杞、黑枸杞、枸杞芽茶等产品以不同的包装形式陈列在展架上。记者注意到,一款以淡绿色为主色调的有机红枸杞包装盒售价为元,内装枸杞为克。张生明告诉记者,团结村的枸杞已远销至迪拜、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因为销量好,他们的包装也被一些不法分子盗用。

整洁的团结村村道。


  “现在我们不光种红枸杞,还种黑、黄、红、白四色枸杞。下一步我们打算流转亩土地发展有机枸杞生态观光,建立田园综合体,壮大村集体经济。”张生明说,这两年老百姓富起来了,但是村集体经济发展还很薄弱,抗灾害能力较差。“村集体有钱了,老百姓的生活就更有保障。”张生明说。(宁夏新闻网记者徐静杨洲/文杨洲/图)

银河村:种菜种出了好日子


  2月26日,正月十一,对于北方多数农村人来说,年还没有过完。但在宁夏贺兰县金贵镇银河村设施蔬菜园区的蔬菜大棚里,村民丁少军正满头大汗地忙着照料他种植的黄瓜。记者看到,大棚里的黄瓜藤蔓上绿叶舒展,长势喜人,一根根翠生生的黄瓜顶花带刺,让人垂涎欲滴。

大棚主人丁少军向记者讲述黄瓜种植经。


  “从春节开始,我种的黄瓜就上市销售了,最近市场行情还不错,今天上午我就以一斤1.5元的价格卖了斤黄瓜,照这样下去,这棚黄瓜至少也能卖个1万多块钱。”丁少军一边忙着打理黄瓜秧,一边笑呵呵地说。今年2月初,老丁还种了一棚甜瓜。“五一前后就可以上市,如果行情好,一棚卖个一万五六不成问题。”


  金贵镇银河村距离宁夏首府银川市区只有9公里,这一区位优势为银河村发展蔬菜产业创造了天然条件。目前,该村耕地面积6亩,而特色瓜菜种植基地达到余亩,其中,建设日光大棚栋,瓜菜年销量万斤,年销售额达万元,年人均纯收入达到元。

网媒记者采访蕃茄种植户张自伟。


  谁能想到,在2年以前,银河村村民收入渠道狭窄,主要靠着传统种粮过光景。银河村党支部书记马振峰回忆说,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当年,马振峰被推选当上了银河村党支部书记。如何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成了摆在马振峰面前的首要难题。经过一番考察论证,村里决定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产业。


  对于这样的决定,不少村民将信将疑。银河村党支部一班人带头建设了20栋蔬菜大棚。当年,村民们发现,一棚蔬菜一年下来竟然能赚回1万多元,可观的经济效益调动了村民种植大棚蔬菜的积极性。为了指导村民科学种菜,村里还适时举办种植技术培训班,引导大家正确育苗、定植,科学防治病虫害,并通过无公害生产提升蔬菜品质,几年下来,村里的蔬菜销往上海、浙江、湖北等十多个城市,并打出了“金贵”牌蔬菜品牌。

设施蔬菜种植园区。


  “发展设施蔬菜路子是对的,但由于村民一家一户分散种植和销售,抗风险能力较弱。”马振峰说。年,银河村成立金贵镇银河村瓜菜产销专业合作社,采取“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农民种植设施蔬菜,通过资金入股、土地入股、温棚入股、参与经营管理等方式,与农户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并实现了统一供应农资、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真正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组织起来,由“单打独斗”转变为“抱团经营”,扩大了在市场上的话语权,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村里的妇女在跳大秧歌。


  年,村里争取项目资金建设了冷库配菜中心,这对延长蔬菜保存保鲜期、调剂淡旺季市场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村里建有蔬菜配送中心平方米,冷藏量可达吨。


  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也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年,银河村村集体收入达到37万元。“村集体有了钱,就可以办一些过去想也不敢想的事,我们为村里的老年人购买了意外保险,每年还拿出10万元用于村里的环境卫生保洁……”马振峰自豪地说。(宁夏新闻网记者杨洲徐静/文杨洲/图)

大庙桥村:基层党建架起致富桥


  一望无际的标准化日光温室大棚里,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蔬菜瓜果孕育了无限的生机。2月26日正值初春,“新时代、新梦想”宁夏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采访团来到吴忠市利通区金积镇大庙桥村,探寻这个当年的落后村是怎样变为如今的明星村。

整齐有序的标准化日光温室大棚。


  走进村部边的大棚里,村民吴建斌和妻子正在给西瓜授粉。“上一茬种的辣椒,一棚就卖了2万元,家里共有5个大棚,去年收入超过了10万元。”吴建斌说,以前种粮食,一年收入也就1万多,除掉人工费用,一家七口人就指望几千块钱度日。现在不一样,只要努力干,日子越来越好。

西瓜授粉。


  7年,大庙桥村进行土地流转,个标准化日光温室大棚建了起来,穷惯了又没种植经验的村民却怕担风险不敢尝试。村里从甘肃靖远请来上百个温棚种植行家里手经营大棚,本想着引导带动村民参与,就在首批辣椒正要丰收上市的时候,赶上年的大雪,多个大棚被压塌,蔬菜品质也大大下降,村民们怨声载道。


  头一年就要血本无归,怎么办?村两委召开会议决定,村干部、党员们要带头承包,并挨家挨户动员让村民分包,个受损严重大棚被分了下去继续种植。坚持到第二年,就尝到了丰收的喜悦,理想的市场行情也让村民们都鼓起了干劲,吴建斌也是从那年开始种植大棚蔬菜。


  “没有党支部的引领,产业是发展不起来的。”大庙桥村村支书马自忠感慨道,这些年村里依托农村党校、党群活动服务中心、田间课堂,以面向群众、贴近群众、服务产业为宗旨,搭建培训平台,手把手开展种植技术培训,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保障。

采摘辣椒。


  目前,大庙桥村设施农业园区依托产前育苗中心,产中三农呼叫中、农资综合服务站,产后“鲜之宝”物流配送中心,解决了设施温棚种植、储存、销售一系列问题。村里的大丰收设施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年被农业部评为“国家级设施农业蔬菜种植园区”。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十年前不到0元,增加到年的元,村集体固定资产也达到了多万元。


  “村里的菜不愁卖!”马自忠自豪的说,很多超市前来对接,都没有考虑,每天下午拉菜的车准时会来,可以说是供不应求。

村民们在上党课。


  据利通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冯茂璋介绍,大庙桥村按照“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农民富在产业链”的发展思路,创新“支部+合作社+基地+党员”的党建模式,实现了党建与经济双赢的目标。村党支部在群众中有了凝聚力、组织力、宣传动员力,党支部有号召,群众有行动,真正体现了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下一步,将认真总结举办村党校的经验做法,与发展乡村旅游、电商产业有效的结合,让党员群众在学习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更好的增收致富。(宁夏新闻网记者祁瀛涛胡俊)

怡园社区:用文化凝聚幸福大家庭


  2月26日下午,“新时代、新梦想”宁夏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采访团记者们刚走进青铜峡市裕民街道怡园社区大院,就被眼前一幕吸引,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居民们一起扭扭腰、摆摆臂、踢踢腿,动作整齐统一,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广场舞。


  “这里基本每天都有表演看,我每天都要来转一圈。”刘大妈照顾孙子来到市里,之前还怕没地方去,那想到社区里就有这么多活动,“在这里跟邻居们说说话,挺高兴的。”


  对此,怡园社区党支部书记何珊感触颇深:“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在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促进人际和谐、增强社区凝聚力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怡园社区成立于0年3月,是个老旧社区,并以老人居多。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社区陆续成立了11支文艺团队,让居民走出小家,融入社区这个大家庭。

武术表演。


  不远处,武术协会正在表演《二十四式太极拳》,一拳一脚全神贯注,一招一式行云流水。已经85岁高龄的协会负责人傅达有精神矍铄,还不停在给队员们矫正动作。

傅达有。


  “这么多年,无论刮风下雨,我们每天都会来这里锻炼2小时。”傅达有说,以前他也患有肩周炎和网球肘,通过慢慢摸索,改进了一套更加科学的锻炼方式,现在病全“跑”了。

秦腔演出。


  还没走近老年人活动中心大楼,秦腔声不断传出。进去一看,整个一楼大厅围满了观众。怡心园夕阳红剧团是一个群众自发组织的业余秦腔团体,23名团员都是秦腔爱好者,平均年龄68岁。不难看出观众对他们的喜爱,楼梯间,老王拿了一把扫帚落座,听得津津有味。


  三楼的排练室里,老年红歌艺术团在为三八妇女节排练节目,曼妙的舞姿,生动的表情……虽然舞者多数已年过花甲,但却个个神采飞扬。“以前白天打打麻将,晚上就瞎溜达,真没啥意思。”退休职工肖凤兰笑道,活精神了,自打来到红歌团,整个人都变了样儿。


  老年红歌艺术团下设舞蹈队、秧歌队、合唱队,近年来,编排了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每年下农村上广场进公园,演出三四十场文艺节目,活跃在青铜峡市文化市场中。70岁的团长袁晓芳表示,今年要继续为群众编好戏跳好舞,真正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为全市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居民有场所活动,有队伍参与,有平台展示,使怡园社区成为没有围墙的幸福园。通过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这里改变了社区文化活动以往唱“独角戏”的面貌,正谱写出了一曲社区内各类组织、辖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活动的“幸福大合唱”。(宁夏新闻网记者祁瀛涛胡俊)

推荐阅读

●宁夏政府举行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仪式

●宁夏司机看过来!驾驶销分新规到底咋回事?权威回应来了!

●减轻孩子负担,群众反映强烈!四部门对校外培训出重拳了

●宁夏去年成品油质量抽检结果公布,这9个加油站不合格

编辑:王莹 责编:生产队长

值班编委:姜美李涛

网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