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强:改善医患关系 还需反思现实土壤
3月7日13时12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官方微博@北医六院发布消息证实医生被打:3月7日上午,一位在我院候诊的患者突然闯入诊室,将正在给患者看病的医生打伤。目前,犯罪嫌疑人已被控制,公安机关正在调查取证,被打医生正在接受救治,无生命危险。这是3月以来北京发生的第2起伤医事件。(中国青年 3月8日) 案件还在调查取证当中,我们暂时还无从考证其中到此存在着什么样的因果关系,不晓得那位患者是在怎样的一种心态驱使下,做出如此让人发指的冲动行为,要拿锤子将医生锤得鲜血直流。但无论如何,他都应受到道德的谴责,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两会伊始,但不断升温的医患冲突倒丝毫没有减退,从南京护士遭*打、潮州医生被押游街等恶性案件,到现在的锤击医生事件,让改善医患关系、保护医生权益等也成了两会热议的焦点。那么,医患关系走到了今天冤冤相报的境地,谁最该反思? 当然,首先该反思的,肯定是目前的医疗制度。随着医疗改革的推进,我们没有看到以前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医患纠纷严重等还是普遍的存在着。 “看病三分钟、排队三小时”,几分钟的问诊时间让患者如何相信你已经掌握他的病情。而医生也是在高负荷的运转,一天看个几十名患者的情况普遍存在,但是却拿着远远低于其付出的薪酬,这样的结果,当然是发生不可避免的医患纠纷。 医患关系走到今天的地步,除了本身的医疗体制的问题,还源于许多极端个案中情绪对立的一次次积累,患者会带着录音笔去看医生,把医生当成侵犯自己权利的坏人,医生带着头盔上班,带着极强的防范意识和自保心理看病。最应该相互信任的两个群体,却出现了水火不容的态势。正是这种最初的不信任,各种猜忌,给后来的冲突埋下伏笔。 医患角色走到了今天互为敌人的冲突中,当然也离不开媒体对这种冲突的过分渲染和过度放大,事情一出,不管事实怎样,动不动就上升到医患冲突的程度,以这种博眼球的标签来赚取点击率,让大众首先就陷入这种医患冲突的思维和意识中去,先入为主的将事件定义成为了医患冲突,让整个舆论大环境都充斥着医患冲突的调调。 所以,改善医患关系,构建出和谐的医疗环境,在加快推进医改的同时,也应从自身和所处的环境中去找原因,更多的反思下现实土壤,只有多管齐下,多方共同努力,才会让不断升温的医患关系冷却下来,恢复到常态,才能实现李克强总理所说的“用中国式办法解决这个世界性难题”。 许强
:罗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