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跌幅大萧条背后有机遇
石油跌价!石化产品跌价!钢材跌价!“前两三个月刚备的40吨原材料,一个星期内价格跌了二分之一,一吨净亏2万多元。”日前,江山一位涂料企业老总心有余悸,作为一个小企业,哪经得住这样折腾!
大企业一样日子难过。巨化集团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受价格“山地车”波及,巨化不少工厂纷纷缩减产能,有的甚至偌大一个车间全部停工。
据了解,去年10月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石油价格一路狂泻,从147美元的高位,跌至目前的47美元,达到3年来的低谷。
石油作为基础性原料,其价格下跌,立刻带动了石化产品价格猛跌狂泻。如IDI从每吨5万多元,跌至目前18500元;二甲苯每吨从9500元,跌至4000元;醋酸丁脂每吨从13000元,跌至6500元……多种化工原材料的跌幅,在50%以上。
按惯例,原材料价格下跌,意味下游生产企业成本降低,利润增加。然而,由于相关行业的过度竞争,使得这一规律失灵。一位企业老总坦言:在这一波行情下,不是企业降不降价的问题,而是降幅够不够大的问题,降幅不够大,就意味着拱手让出市场。
如果价格下跌可以维持销量,虽然利润减少,但至少可以维持企业正常运转。问题在于,金融危机最大的威胁不在于危机本身,而在于危机引发的消费信心不足,这使得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各个行业处在不同产业链位置的企业,纷纷捂紧腰包,进而引发经济发展上的恶性循环。“每一次危机,影响最大的都是中小企业。”龙游海荣燃气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旭东说,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很难从*策、信贷等方面获得足够的支持,而衢州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现在企业实行严格的订单生产,宁可少挣钱,失商机,也不搞库存。”沈家一位木门厂负责人介绍说,在这一策略下,企业实现了产品和原材料两个“零库存”,经营风险随之降到最低程度。“现在这种情况,不建厂房不征地,手头尽可能多掌握现金,是最安全的。”市本级某家具厂老总表示。
然而,危机也并不定都是坏事。在上海澳宇涂料厂总经理叶景荣眼里,这一场危机,无疑是净化市场一次良机。
据介绍,金融危机前,二甲苯价格高达1万元每吨,不少固化剂生产厂家在利益驱动下,用价格低廉、但却是剧*的二氯乙烷代替二甲苯作为稀释溶剂,至油漆工生命健康于不顾,低价冲击市场。原材料跌价后,两者之间差价减少,市场顿时干净了许多。
王旭东说,对一个健康的企业来说,萧条一片的背后,或许是机遇隐现,至少,金融危机终结了市场乱象,随着“春天”的到来,通过行业整合,将迎来一次崭新的发展机遇。(沈飞剑 袁树玉)